网友惊呼小米上当,都说这设计费赚得也太轻松了,甚至有人直呼雷总报警。
谈到设计亏不亏,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需要聊一下:
小米花的200万设计费到底值不值?
小米的新logo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?
01 小米花的200万到底值不值?
设计费到底花的值不值,我认为主要要从两方面看:
一方面要看设计师赋予的设计价值。
设计师是谁?
原研哉啊,国际顶级设计大师亲自操刀,其个人品牌及附加价值可以说极高。
除了设计师本人影响力外,原研哉还为小米logo提供了新的的价值,包括:
1)为logo注入新的设计理念——Alive,生命感
原研哉认为,科技越是进化,越接近生命的形态,小米在品牌视觉中要融入东方哲学的思考,更多以人文关怀回应小米科技的企业精神,这一点也得到了小米设计团队极高的认同。
小米要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,然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,从“科技和生命的关系”,来看小米品牌的视觉气质。
原研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“Alive”,并据此重新设计了LOGO,看起来只是形状的变化,但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变化和升级。
新logo采用了新的“超椭圆”轮廓设计,不再局限于画面的一角,从而达到视觉的最佳动态平衡。同时新增了Motion Logo设计,以浮游感的姿态出现,就像有生命一样 ,不同环境下,动态也随之不同。
2)对原有logo的设计:底图形状和主元素微调
这里原研哉实验了一个数学公式,在圆形和正方形之间,找到了他认为最符合“Alive”要素和性质的设计形状。
3)新增加了更具高级感的字母logo设计
4)在保留品牌主打色-橙色外,增加了品牌辅助色:黑色和银色
5)增加了logo的动态设计效果
设计师说新logo动效融合了宇宙律动、人类生命影像和植物生长变化的三种生命形象融合在一起,相互平衡,也是表现了本次设计理念「Alive」。它不会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,而是更自由的、更灵活地出现。
6)增加场景和物料案例设计
如此打包来看,小米花费的200万应该是超值的。
我们还得看另外一方面。
另一方面要看的就是新logo带来的影响。
从用户角度来看,是个相对稳定的延续。重点要提的是未来年轻人是否喜欢?尤其是作为小米高端品牌受不受年轻人欢迎就尤为重要,不过这不太好评估,我们需要拭目以待。
对于企业角度而言,尤其是营销层面,这个更不必说,最近一段时间小米新logo且极具话题,引发的是全网域的关注,是一次很成功的事件营销。
这么看来,一方面超值,一方面备受关注,那肯定不亏了啊。
恐不见得。
原因在于小米这么大一个国际企业,将来要用10年的新logo是否算是一个成功的标识?
如果不成功那可能也会亏。
02 新的logo究竟是否算是成功的?
小米的新logo引起了轩然大波,其实症结主要在于logo设计本身。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设计得太简单了,超乎意外。
网友制作的图:其中一个是小米新logo,其余为三星oneui默认图标
那这个新logo的设计算是成功的吗?我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。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:
1)评估一个设计是否成功,要看他是否符合了设计的初衷和目标?
小米在宣传时说的很清楚,设计这个新logo的是为了新的十年使用的,有了这个大背景,其实事情就会变得明朗且易于评估。
新的十年,小米产品的定位或目标是什么?简言之应该是高品质或者高端的智能化产品。小米手机拆出来红米也是为了把小米品牌推向高端市场。
我们评估这个新logo是否符合初衷和目标?换句话说,就是看这个logo会不会在下一个10年持续使用下去?
这一点其实很好判断,拿最新的小米11系列手机来看就行,它居然没有直接使用小米logo,而只用了字母logo。
如果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,那为什么不直接体现在自己主打的产品里呢?之前10个系列的小米手机背面都会放小米标识,现在反而不放了呢。
还有另外一点,就是新的形象是否能够涵盖现在的主营业务需要。这个详见03。
2)因为“保留正确资产”的前提限制,原研哉并没有着重对小米字体图形标识进行重构和设计
从发布的视频可知,新logo里面的文字图形,只是为了适应外轮廓而做了微调。
从新logo设计的路径来看,小米公布的视频里原研哉重点讲述了底部图形产出,电话号码列表 而说到文字图形,只是交代对于新标识中的文字曲度的验证,是为了与外轮廓相匹配。
这种说法的,言外之意,是文字不动是前提。对于标识里的文字图形的设计,其实很多人包括雷军最近直播里面也提到了,成功的品牌不易大动——这属于正确资产的保留和延续。
那意思是之前logo的图形设计是很成功的。
但是奇怪在后面
3)“更高级”的字母logo和品牌标识被明确割裂使用,不利于传递品牌和企业形象
原研哉提到,logo使用时「标识和字母logo分开使用是效果最好的」。
这些话,我有些看不懂了。小米是个国际化品牌,增加字母logo我觉得是很好理解的。字母logo更具高级感,也可以理解。
但是新增加的字母logo却被要求和之前成功的标识分开使用,就有些说不过去了,按理说应该是整合性设计啊,这里很明显些矛盾。